都说我们中国的父母是最疼爱孩子的,可是这个结论如同所有中国大陆社会的观点一样,极具中国“特色”。说白了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是最自私的。从古至今,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无碍乎养儿防老,承天伦之乐。明明是床第之欢衍生儿女,却非要打出续香火的旗号,做出一副无私之态,要孩子们感恩!
那么父母之于儿女是否有恩?答案应该是不确定的。如果作父母的,养育孩子着眼孩子幸福健康成长,而不是以己之好恶是从,父母才是有恩于子女,无论当初是否如此主观上生育了孩子。要说感恩,倘若只以父母的幸福取向养育孩子,打着为孩子幸福的旗号,强迫孩子做超出孩子自身能力或强烈违背孩子意愿的事,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那不仅对于孩子没有恩还有罪。因为幸福是个人的感觉,哪怕父母也代替不了儿女感受幸福。父母认为幸福的,儿女未必同样感觉是幸福!
比方说,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只有“读好书”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因此毫不顾及儿女的感受,将孩子整个童年与青少年时期都排满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每天象押解犯人一样的“陪读”,并将之定性为对子女有恩。
整个童年与青少年时期,都被父母强迫学这学那,孩子根本没的选,个中痛苦无处诉说。父母期望儿女学知识学本事,大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势。要说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的父母之于孩子,均系满足私欲也不客观。可是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把疲于奔命的痛苦青少年时期强加给孩子,至少不能算是纯粹无私。父母要求孩子做的,有多少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有多少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大概连大多数的父母自己都未必清楚。许多华人父母,要求孩子所做的,往往基于弥补个人人生的失落。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孩子成了某些父母实现未了心愿的工具。
孩子心智不成熟,对于生活的选择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面对高昂的课外班费用,绝大多数的父母是承受不了这种随机选择尝试的。因此,大多数父母自认为会给孩子做出适合孩子的选择。而孩子对于父母选择的不情愿,也往往被父母认为心智不成熟的反映,从不当回事。
一旦孩子反应强烈,父母就要拿出长辈的身份来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摧残孩子人性良知。要么迫使孩子离家出走,要么逼迫孩子走向绝路,要么泯灭孩子天良令孩子走上犯罪的绝路。多数抗过摧残未走极端的孩子,亦极少有不被致残精神的。不知有多少中国大陆的父母想过,并非只该儿女感恩于父母,父母也应该感谢儿女,感谢儿女带给父母的快乐,感谢儿女陪伴。
人间最悲催的莫过于父母新手所酿的儿女悲剧。这种悲剧之最,当属父母用“爱”所酿。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一个艺术家在美国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与母亲争执后跳楼自杀。
这个母亲事业有成,追求完美(《“完美”有时也许是致命的缺陷》②),对独生女儿要求也很严苛。她去美国看望正读博的女儿,不知怎么就习惯性地指责起来。面对母亲的不满,女儿回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没有想到母亲不假思索地反问:“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听到母亲的话,女儿丝毫没有迟疑地转身就跳下阳台,香消玉殒。
其实每次在外人面前这位艺术家母亲对女儿是感到很自豪的,不知为何她就是不愿当面表扬女儿,赞美也从不肯当面说给女儿听(说白了就是一种贪婪,期望孩子能有更大的成就,满足她那难填的“欲壑”)。她对于女儿的“爱”就是一种毫无人性的高度自私。女儿只是她在外人面前炫耀的工具。女儿的感觉她丝毫没有在意过。这种虎妈、狼爸之流居然在我们的社会倍受推崇!此类毫无人性的“公母(父母是人类的称谓)”,还理直气壮地感叹孩子不懂得感恩!恩在何处?心安理得地接受世人羡慕时可曾考虑孩子因之所承受的痛苦?
可能有人会质疑笔者这种观点,认为在孩子们的心智还不能做出准确选择时,父母这种强制是必要的,至少用心是好的。这才是中国父母最无耻的观念!许多国人就听不得父母哪不对,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古训,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做摧残孩子的帮凶。什么叫用心是好的?用心好的,就可以摧残孩子摧残个心安理得?让交通事故死亡率降到零用心好不好?如果用心是好的,就可以不择手段,那么就可以把所有司机的双腿都打折,或者干脆杀掉所有司机,那么交通事故率将暴降并将永远维系在一个最低限!这么做行吗?做了父母就在孩子面前做什么都正确,这得是多么脑残的脑袋才能将此观念“坚守”千年!父母生了孩子,孩子就一生是父母的傀儡,丝毫不随父母的意,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是非,就祭起孝道大帽子,“听话”成了孝道的最高境界,人在现代,灵魂还在封建社会。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感情也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父母的家教与老师的学校教育仅仅满足停留在一个目的纯正的层面,而不求对结果负责,那么父母的爱与老师的严教随时可能成为一种邪恶!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大有改变人类命运的程度,许多职业都面临着挑战。可是各行专家学者经过一番一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是最不太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文章说人工智能在颠覆的路上。很多人说未来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会颠覆我们的生活,而且对于我们人类也是一场颠覆。在这之前,BBC对365个职业进行了分析,最后发现最不易被替代的10个职业竟然第10位是科学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只占6.2%),第9位是音乐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是4.5%),第8位是艺术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是3.8%),第7位是律师、法官(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是3.5%),第6位是牙医、理疗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是2.1%),第5位是建筑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是1.8%),第4位是公关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是1.4%),第3位是心理医生(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是0.7%),第2位就是教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只占0.4%),第一位是酒店管理者(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机率只占0.4%)。在这现有的365个常规职业中,老师与酒店管理者并列为最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这十种职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采取及时相应的教育措施。所以目前中国大陆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听话”层面,尽管这些年大肆倡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可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大多还是属于受支配地位。学习与生活基本没的选,只能被动接受。有读者讲,是因为孩子们缺乏对生活与学习的选择能力,家长与社会才有必要代孩子们做出些选择。这话讲的除了“脑残”似乎也没有更恰当的词可形容了。“孩子们缺乏对生活与学习的选择能力?”,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何时教过孩子“选择生活与学习的能力”?孩子所有亲人,几乎都把孩子装进套子里,除了文化课学习,其他活动都是禁忌。大一统的考核模式,让孩子毫无选择地只能“循规蹈矩”,哪有的选呀!中高考的零分作文就是一个不争的铁证。
最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普遍具有以下特征:“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教育之所以难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就因为教育规律性是模糊的,甚至是动态的。不是简单的重复与信息的累加。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作为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应该属于未来教师所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
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样板国——芬兰。芬兰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评比。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评比就要制定原则和标准,而定了标准以后一定就会败坏教师的心性,教师们就会总想着,“我怎样才会成为优秀”?这就麻烦了,因为“心理脱离监控”的教育过程是无法确定标准进行评比的。教育专家们总结日本教育与中国大陆的教育,做出这样的结论:“日本的教育是狼的教育,中国大陆的教育是羊的教育”。小狼刚刚能够跑动,老狼就会逼着小狼出去觅食,即便小狼在觅食过程中遭遇危险,只要小狼没有生命危险,老狼很少轻易露面。日本至今都还倡导孩子们自己去上学,无论多大的孩子,很少有象中国大陆这样上学送,放学接的现象。
其实上学的行程也是教育的必备过程。美国的教育专家调查发现,独自到学校上学,放学独自回家的孩子,自学能力、抗挫折的能力、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要高于上下学被接送的孩子。国人向来喜欢给自己的不足找借口,可能相当多的国人会认为日本有世界第一的社会治安,所以日本的孩子独自上学放学都能保障安全。不错这是个问题,四十多年前在我们的社会,一个孩子走丢了,被成年人在路上遇到,大多会把孩子送回家。而今孩子在家里能够丢了!风险度的确不容小小觑。可日本孩子独自上学放学也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早在150年前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就是如此。
150多年来,日本也经历了长期的盗贼四起的动荡岁月,其风险要比现在的中国大陆高得多。前面笔者提到“心理脱离监控”的教育,虽然那时日本的孩子也被要求独自上学放学,可是许多日本的父母会象老狼对待小狼一样,远远跟着孩子,即便孩子在上学与放学的路上遭遇风险,只要孩子不至于有生命危险,父母一般是很少露面的。孩子们只能靠自己来解决遭遇的问题。反观我们的父母,许多都上了中学的学生,父母送孩子上学还要牵着手,孩子的书包都是父母背着,到了学校门口才递给孩子。中学里许多身高都比父母要高的孩子,遇到雨天,倘若父母未能及时来接,孩子都委屈的了不得。甚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还有因此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
所谓“心理脱离监控”就是要让孩子感觉不到被监控,在心理缺少依赖的状况下,独自处理遇到的问题。这是孩子心理成熟不可或缺的程序。许多父母向笔者表明,他们对孩子没有任何回报的需求。到孩子18岁成人,会尊重他们对于生活的选择。笔者相信这些父母的态度,可是你不让孩子独自面对生活,不给孩子提供相应的经历,就等于没有教孩子独自处理问题,做出人生选择的本事。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没教会孩子生活能力,就是罪过。无论是没本事教,还是认识浅薄不会教,谁让你做人家父母来!作了父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要求父母对于儿女绝对无私利子女,也是有悖人性的。可观念上必须尊重子女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人。想教给孩子生活的本事,还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既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感谢孩子来充实你的人生,以孩子的欢乐作为你的欢乐,你完全可以做一个有恩于子女的父母。至于孩子心智不成熟与父母产生的分歧,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说服孩子达成共识。
分享给读者诸君一段个人经历。从前作中学班主任时,专职从事淘气孩子的转化工作。那些说不得碰不得的孩子,经过笔者“心理脱离监控”教育与惩戒教育(见笔者旧作《惩戒教育刍议》①),与孩子达成心灵共鸣。那些摸不得碰不得的孩子,居然拿出“程门立雪”的劲头来,规规矩矩地站在笔者这个班主任身旁,恳请笔者对他们“家法从事(用戒尺打他们的手板)”,惩戒他(她)们所犯的过错。自觉将这些打小就排斥的教育行为,转化为“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我激励。所谓“我都是为你好”是人世间最残废的话,孩子们要是懂得你对他们好,你就没有必要说这种话了。说了这种话表明你已经黔驴技穷。
要将教育演化为孩子自觉的自我激励,无他,用心而已!做父母的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用心教育。如果孩子6岁以前的教育没有养成孩子良好的品行与健康的心智,后续教育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基于三十年杏坛耕耘的切身感受,笔者深感学前教育之重要,倘若学前教育缺失,后续教育是很难弥补的。所以笔者曾就此谈了些拙见(见笔者旧作:《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于普天下的父母与业届同仁有所启示。
① 《惩戒教育刍议》
http://wzpjl2.blogchina.com/790715960.html
② 《“完美”有时也许是致命的缺陷》
http://wzpjl2.blogchina.com/2904983.html
③ 《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
http://wzpjl2.blogchina.com/2897914.html